威客新闻 /weikedianjing
石油化工行业“三重压力”显现三大板块分化EVA、化肥业或突围威客电竞
近日,化肥板块、EVA板块及POE板块多股在资本市场股价飘红,相应板块走红能否长远引人关注。
事实上,前不久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针对石油化工行业2022年发展回顾及预期展望进行了报告。针对2023年石油化工行业的整体发展,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相关预测中认为预期行业景气数有望回升,其中,化肥及EVA等化工新能源材料需求或迎来不错增长。不过,相关数据也显示,2022年石油化工行业三大板块分化明显,盈利能力有所下滑。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生也向《华夏时报》记者等提示道,当下石化行业的高速增长时代、大基建时代已过,后疫情时代已来临,要把绿色低碳转型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近日,资本市场上化肥、EVA、POE的相关概念火热,受到农业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带动,包括鲁西化工、华融化学、凯龙股份等多股飘红。但引起《华夏时报》记者关注的是,同属于石油化工行业,相较之下化学原料、油气开采、炼油走势则出现了分化。
结合近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相关报告显示,这一趋势在2022年便已有所显现。2022年,全球能源局势动荡威客电竞,油气、化工业受影响显著。根据国家统计局价格指数显示,2022年全年油气开采业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5.9%,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同比上涨7.7%,全年价格走势冲高后震荡回落。
卓创资讯方面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2022年,石油化工行业同时也面临着较强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压力,运行走势呈现出较强的高位回落态势,外部因素的不平衡发展也加剧了内部间的分化。
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相关报告,2022年全年三大板块分化显著行业新闻,油气开采业增加值同比增5.4%,炼油业增加值同比降低8%,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5.7%。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仅油气开采业累计实现收入和利润数据同比均为上涨,具体分别为1.49万亿和355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9%、114.7%。炼油业累计实现收入和利润分别为5.19万亿和229.2亿元,同比分别表现为增长18.6%和下降87.6%;化工行业累计实现收入和利润分别为9.56万亿和7289.2亿元,同比分别表现为增长10.1%和下降8.1%。
对此,傅向生也向《华夏时报》记者等表示,目前石油化工行业的存在“两个担忧”,即分化加剧和市场需求下滑。在傅向生看来,当前除了全行业营业收入和利润额的分化,石化产品的产量和消费量也出现下降,石化行业“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已然显现。
不过,虽然2022年石化行业迎来了较强震荡,但卓创资讯方面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石油和化工行业景气指数(PCPI)来看,虽然2022年行业景气总体呈高位回落态势,三季度滑落至偏冷和过冷区间。但从四季度开始,尽管行业价格和效益仍在下滑,但景气度已经呈现趋稳回升。展望2023年,需求复苏将有利于石化行业边际改善。
PCPI数据显示,2023年1月石化行业景气指数快速回暖,景气值上升至99.34,环比较2022年12月上升4.53%,景气指数重回正常区间;同比下降8.4个百分点,降幅大幅收窄。
其中,在2023年石化行业产品分类中,化肥及新能源EVA、POE等材料被业内较一致看好。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分析认为,2023年化工品需求有望回暖,相对内需市场化工原料及制品表现更好,全球种植面积扩大农药化肥景气度有望保持,EVA、POE等与新能源相关化工原料需求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化肥行业来说,卓创资讯相关价格统计显示,2022年整体价格出现涨后回落态势,2022年6月份峰值时较2022年年初增长达到24%威客电竞。截至2023年2月中旬,化肥价格指数在去年同期略高位置持续徘徊。分品种来看,氮肥、磷肥、复合肥价格较去年同期高约3%至5%。
卓创资讯研究院院长孙光梅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整体来看,2023年化肥价格预期呈现先跌后涨的趋势,市场重心预期向下,影响因素有两个:第一,在宏观环境逐步向好、需求提振背景下,需求存在修复性回升。第二,上游原料煤炭、硫磺等价格预期偏弱,尿素、磷肥等原料性化肥成本支撑减弱。
而从EVA行业情况来看,孙光梅表示,在光伏需求快速增加及即将到来的发泡需求小旺季双重利好提振之下,EVA价格迎来一波快速上涨行情,截止2月中旬,光伏级EVA价格在16000-17500元/吨,较春节前上涨幅度在17.24%。
不过,孙光梅也向《华夏时报》记者强调道,“伴随着EVA价格渐入高位,市场对于后市分歧逐步加大。3月终端需求小旺季逐步临近,而供给端古雷新产能投放预期逐步增加,市场供需博弈逐步升级。发泡级EVA已率先展开回调,光伏级EVA能否持续坚挺,则需密切关注需求的预期利好能否兑现。”后续针对新能源相关化工原料市场供需及价格情况,《华夏时报》记者也将持续关注。